top of page
研究方法
資料蒐集:股價數據來源為 TEJPRO 與 FinMind 平台,其中 FinMind 提供開放式 API,可自動化抓取每日股價、成交量與多項技術指標資料,具有高整合度、更新即時、可重現性高等優勢。文本資料則來自 「股市爆料同學會」討論區,該平台匯聚大量投資人情緒言論,能有效反映市場心理變化,作為本研究建立情緒指標的重要基礎。
情緒處理:在文本分析部分,本研究使用 CKIP 中文斷詞系統 進行文本前處理,以確保能精準辨識公司名稱、股票代號與財經術語。接著,參考 NTUSD 中文情感字典,建立四大類情緒分類:「快樂、憤怒、恐懼、悲傷」。本研究會根據 NTUSD 篩選符合情緒語意的詞彙,進行詞彙比對與情緒分數計算,最終建立出「市場情緒指標」,以量化投資人對資訊服務業的情緒波動。
技術指標:技術面資料則透過 FinMind 與 TEJPRO 所取得的股價資料抓取而成,包括:
-
RSI(相對強弱指標)
-
MACD(指數平滑移動平均)
-
KD(隨機指標)這些技術指標將作為模型的自變數之一,用以反映市場的技術面變化,與情緒指標一同進行比較與分析。
模型建立:本研究利用 JASP 統計分析軟體 進行資料分析與模型建構。
首先,透過描述性統計與相關性檢定,驗證情緒指標與技術指標間的關聯性。接著,使用 LSTM、SVM、隨機森林 等機器學習模型進行訓練與交叉驗證,並比較其在股價趨勢預測上的表現差異。
-
模型比較指標包含:
-
準確率(Accuracy)
-
精確率(Precision)
-
召回率(Recall)
-
F1-score(F1)最終將挑選出表現最佳的模型,作為整合情緒與技術指標的主要預測工具,以探討情緒變化對資訊服務業股價的潛在影響。

bottom of page